一个“俭”字坚守20年
编者按:俭以养德。中央八项规定与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》等相继出台,对奢侈浪费打出“组合拳”,勤俭节约深入人心。
上世纪90年代中期,本报头版和副刊版曾刊发《临沂有个“市场村”》、《一碗面》等多篇作品,报道临沂前园村勤俭创业事迹。如今,20年过去了,村办企业越办越强,勤俭之风不仅没丢,反而越来越浓。
勤俭一时不难,难在久久为功。本报记者再次走进前园村,探究其20年勤俭之道,以期对各地有所启示。敬请关注。
在临沂城,有个“铁公鸡”颇有名。
这家村办集体企业,资产30亿,年利润过3亿,个头居兰山村居企业之首。
然而,这家仅下属企业就有10多家的集团,每年招待费从未超过5万块,有的子公司年招待费为零。多年来,当地部门组织考察,从不把临近就餐时的活动放到这,免得尴尬。
在这里,开会安排在晚上,员工夏秋季早上7:30点名上班,子公司一把手还要兼职扫地。
这个“铁公鸡”,就是前园村华苑集团。
俭是“铁律”——招待费张榜排名 添把椅子4人审
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件事。
两名客户来访,65岁的集团党委书记周宝柱用纸杯给客人倒了两杯茶。谈完事,客人走了。办公室人员拿起纸杯,打算倒入桶中,凉了后浇花草。周宝柱一伸手说,客人没动,留着我喝。
节俭,首先是领导带头。
打铁还需自身硬。1996年,周宝柱到济南考察市场,住10块钱的小旅店,吃1块钱一碗的面,伙食费只花了5块钱。如今,作为这个资产30亿的集团一把手,穿几十块钱的衬衣;到外地乃至国外出差,还是习惯背一包袱煎饼。这位当家的一把手,每月工资3500元,去年全年奖金12万,全部公开公示。而这家集团旗下众多市场中的小批发户,一年收入也不止百八十万。
勤俭,关键要靠制度。1992年以来,集团建立关于节俭和廉洁的34条“铁律”,每个员工不得触碰红线。
先说吃喝。各子公司招待费张榜排名。记者看到了一份今年上半年招待费清单,这些利润动辄几千万的子公司,招待费最高的3600元,3个公司是零。“铁律”规定。确需招待的客人,不到大酒店,尽量到食堂。食堂也简朴到家:只有一名厨师,忙不过来时,办公室人员打下手。菜来自于总部楼顶上的自家菜园,美其名曰“有机菜园”。
再说公车。集团只有3部公车2名司机。子公司一律不配车。集团副总理李灿说,出门办事,能骑电动车就不坐小车。用车时,有驾照的自己当司机。这几辆车,已跑了二三十万公里,“岁数”也不小了。当年有辆车,破得车门都关不住了,才淘汰。
再说采购。在这里,1000元以下的办公用品购置,要经过4个部门人员审核;超过1000元的用品采购,需理财小组讨论,集团一把手签字。工程招投标,早就是传统。但在这里,公司通过细算账,造价比行业内还能低三成。如,批发市场中的钢架大棚,一揽子施工价是180元/平方米。集团通过自行设计、招标选购、分头施工,综合算来不到100元/平方米。周宝柱说,施工时,其他单位用两年,公司只用一年。几个施工队同时干,黑白不休。时间就是效益,早投产一年,少付一年的利息,早收一年的租金。“这些年来,仅基建方面就抠出了几亿元资金。我们的家底儿就是这样,一点一点省出来的。”
没有问责,管住浪费就是空话。一个部门主任,采购电缆时,以次充好,每米70元的电缆虚报为100元,从中吃了点回扣。集团发现后,把这名主任直接降为科员。集团旗下房地产公司,购买的复写纸稍高档了点,每张5分钱。集团领导发现还有种更便宜的——三分六一张。审计部主任审核时没发现这一问题,为此检讨半个小时。
勤是“义务”——早1小时上班 经理兼职扫地
在华苑集团,俭与勤,密不可分。
这家公司,从集团董事长到普通员工,要比其他企业早一个小时上班。早上7:30,员工在食堂吃完早餐,现场点名。迟到者,扣除当日奖金。点名之后,用几分钟时间通报信息,布置工作,然后各回工作岗位。
20多年来,这家公司还有个习惯:集团会议放在晚上开。华苑人有自己的逻辑:“白天时间宝贵,大家忙工作。会议放晚上,不耽搁事。”
勤劳,也是一种传统。
上世纪90年代,前园村委几名干部北上南下,背着煎饼考察,在外跑项目,别说不着家,办公室也很少回。周宝柱5年没有办公室,没有办公桌。直到今天,每遇大项目,一把手带头吃住在工地,仍然是个传统。2004年,集团开建华东装饰板材市场,30多支建筑队1000多人同步施工。酷暑七月,烈日当空,工程进入关键期。周宝柱把铺盖卷扛到工地,现场办公,督促工期,蚊虫叮咬包连包,身上一身痱子,30天掉了三四斤肉。
公司员工配置,也颇能说明公司勤俭之道。这个资产30亿元的大集团,员工只有200人。“我们可以自信地说,企业人员数是同类企业的1/6。”
兰红星是集团旗下华东塑料市场公司的经理。这个山东最大的塑料批发市场,商户2000多家,年交易60多亿元,产品远销全国。当地类似批发市场,仅副经理就要六七个,员工要四五十个。而在这,算上兰红星这个一把手,正式员工仅9个。而集团下属的其他中型批发市场,市场只设1名经理,1名副经理,1名保卫科长,1名会计,计划生育、供水、供电由集团监管。
人员少,活一样干。81岁的前园村老村长王传忠说,以往这些市场是旱厕时,经理要轮着打扫厕所。现在,每个子公司的一把手,还都有自己的卫生责任区,每天挤出时间扫地。
“得失”之道——“铁公鸡”成了资源 勤俭传承显“代沟”
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,集团如此“抠门”,在这个人情社会,是怎么应对各方关系的呢?
集团下属的农贸市场公司经理雷洪民,50多岁,之前他在一家国企做分管销售的厂长,到这儿工作后,一开始明显感到不适应。
“有些客户,的确需要招待。招待费卡得紧,怎么办?我们总结了些土办法。我采取拼餐方式,琢磨着怎么把几个客户摆一桌。大酒店不敢去,临沂城一些特色小店,我基本摸透了,有特点且便宜,这是我们的去处。”
塑料市场公司一把手兰红星与一些部门打交道,也有“招数”:“加深感情并不都需要吃喝。有些部门搞些活动,我们积极配合好,给人留下主动、干练的印象,这也是加强相互信任和感情的好办法。”
过年过节礼怎么办?副总经理李灿说,一般不送。的确重要的客户,集团自制小礼品,价值不到百元。“拜访时要单独说上一句,这是我们多年的传统,请谅解。”
党委书记周宝柱则认为,二十年来,“铁公鸡”出了名,反而给集团各方面关系处理减了压。“有一次,碰到一个领导,我顺手递了一根烟。这位领导开玩笑说,哎呀,铁公鸡办事也拿烟啊。”在临沂,众多客户或有关部门,都闻听过华苑集团的“抠门”,“见怪不怪”。传统坚持了二十年,反而成了巨大优势。
也有不理解的,吃拿卡要,企业办事会受阻,周宝柱有时也感到无奈。但他认为,有失必有得,关键是看大得与大失。“送钱办事,就是埋地雷,总有一天会炸响,伤人伤己。以俭助廉,正大光明,这是保护自己、保护企业的最好方式。”
当然,“铁公鸡”不是事事抠门:一位员工的工作,给房地产项目创造了上千万效益,集团奖励一台20万元轿车。集团员工薪金待遇总体水平高于临沂同类型企业。到目前,这家企业慈善捐款达800多万。集团紧日子换来百姓好日子:村居2400口人,户户住楼房,家家资产上百万,每年每人最高享受近2万元的“红包”。
然而,这家企业如此勤俭能否传承不走样,华苑人也有担心。“集团这老一代从苦日子过来,深知生活的艰辛。”李灿说,年轻一代,对勤俭认知有很大差异。新员工入职,往往需要一个较长适应过程。有些年轻员工受不了,就一拨拨“逃”走了。他期望年轻人别丢了“传家宝”。
“兴家犹如针挑土,败家犹如水冲沙。搞企业,勤俭绝不是万能的,但没有勤俭是万万不行的。”年过花甲的周宝柱,依然声如洪钟:“勤俭,就是我们最好的名片!”
原载《大众日报》2014年10月19日一版,记者:娄和军
|